01 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
2020年新年伊始,COVID-19疫情突然爆发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下,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,付出了两个多月经济停摆的巨大代价,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。 4.26万余名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,积极奔赴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,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力军。他们为这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,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,我们收治了从百岁老人到新生儿的患者。国家为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免费治疗。我们真正做到了该收集、该对待的一切,体现了我们党的精神。 “一切为了人民”的执政理念,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“以人为本”的优越性和“生命至上”的价值追求。为了挽救生命,中国从不考虑成本。在长达20页的政府报告中,李克强总理用近两页的篇幅总结了抗击疫情的情况。他在两处提到“生命第一”,并表示“生命第一,这是必须承受的代价,也是值得付出的”。为缅怀牺牲的烈士和同胞,中国在今年清明节举行全国哀悼仪式,并在两会开幕式上默哀。与西方国家对待COVID-19患者的态度相比,中国充分展现了大国责任与温暖,真正履行了义务。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。
02 医生群体常态化护理
韩雅玲委员在发言中指出,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发布的《中国医师执业现状白皮书》显示,在高强度、高负荷、高压的执业环境下,近我国70%的医务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; 20%的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、强迫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这些问题在这次疫情的治疗过程中显得更加突出。
报告不完全统计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截至4月17日,全国至少有62名参与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因公殉职。多达29名医务人员因明确或可能心脑血管原因在执行任务时死亡,占抗击疫情死亡医务人员总数的46.8%。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47岁(范围:29岁至68岁)。可以看到,近一半的医护人员并不是因为COVID-19感染倒下,而是因为突发的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。这些数字令人震惊和悲痛!
因此,今后我们必须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,更加关心医务人员。一方面,医疗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医生身心健康,包括定期组织医生体检、参加文体活动、提供心理疏导等;另一方面,医务人员也要从自身做起,不仅成为他人健康的守护者,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维护,更要成为自身健康的榜样,带头践行健康生活方式。要重视心脑血管病、肿瘤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防治,做好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传播,推动相关预防措施的落实。
建议建立一支能够随时应对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医疗储备队伍,作为重大传染病救治的医疗储备和蓄水池;医疗预备队成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,还要身体强健、精神坚强。必须定期对成员进行防疫知识和技能培训,并储备足够的防护设备和材料,如建立负压心导管实验室等,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时的交叉感染;要定期进行培训,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意志。承受心理打击的力量和能力;定期体检(特别注重心脑血管和肿瘤检查),最好不要派有潜在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人员执行任务,防止突发疾病;最好不要派有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去执行任务,除非绝对必要,最好不要只派夫妻中的一个人去执行任务。还建议实行定期轮换制度,体现人文关怀,防止发生次生或次生不良后果。
此外,在这次抗疫过程中,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我们感动的同时,也非常希望这种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和尊重能够永远持续下去,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做法。
韩亚玲特派员在致辞中还强调,中国几乎所有医疗单位(特别是公立医院、部队医院)都投入了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抗击疫情,不少医院已改建为传染病医院。疾病医院治疗 COVID-19 患者。其他疾病患者的正常医疗受到很大影响,收入大幅下降,一些医院甚至面临生存危机。
当前形势下,医院普遍面临着“后疫情时代”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的长期挑战。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,应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医疗战线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怀,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复工、全面发展提供动力。一方面,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尽快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,社会各界尽可能理解医疗机构当前的困难;另一方面,医疗机构自身也要全力“求改革、求发展”。统筹谋划、重塑体制、全面提升,尽快恢复自身造血机制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主动作为,努力实现党和人民赋予的救死扶伤的伟大使命。
供稿:侯丹宁 北部战区总医院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icfinance.com/html/tiyuwenda/7206.html